{{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這個問題大概也是千年的老問題,而且會不斷的被討論,甚至引來筆戰。「到底耳機系統怎樣搭配才能夠把耳機完全推開,到底喇叭系統要怎麼搭配才能夠展現100%的實力?」答案其實很現實:「高單價的搭配真的好聽」。但是,這還是有條件的,前提是最末端的耳機、喇叭也要夠水準,前端的搭配才能夠呈現出整體的好。那是不是每個人認知的100%呢?不見得了。
我們一直強調建構一個耳機、喇叭系統是階段性的,跟蓋房子一樣,要一層一層地搭建起來。並不是每個人手頭上的預算是可以一次全面攻頂,那麼你就要面對現實。我們先以耳機系統為例,在思考購入耳機系統時,我們是建議這樣:「先把耳機買好,之後再來考慮前面要怎麼搭配」。
思考建構一個系統的時候,建議把現實問題考慮進去:
預算:Money、money、money。這是最直接不過的。在預算內找到最合適的產品才是屬於自己的王道,無論討論版上胡鬧、沒有建設性的留言再多,記得堅持著自己的預算、花時間Google一下官方的商品介紹、尋找哪些店家可以試聽,這樣才是最實際的作為。
使用環境:依據自己的環境空間,耳機可以從開放、密閉、大小、耳道、耳塞⋯⋯等,去做選擇。而前端系統,無論是訊源、擴大機、電源處理、線材⋯⋯等,前端系統的尺寸也要思考進去。如果桌面空間只能夠使用一體機,那就在預算內尋找適當的一體機。如果空間可以擺放多台標準尺寸機,那麼,你在搭配的選擇上就會彈性許多。如果你的行動需求多,那就在預算內尋找可以在路上方便使用同時也有不錯表現的器材就好。
未來的擴充性:今天你買來驅動你耳機的器材,未來是否可以再多接擴大機、是否可以在連接數位串流機、是否可以與其他家中影音設備結合⋯⋯等問題,也可以納入你的系統藍圖的考量。
那麼這樣看,不就是沒有辦法發揮100%的實力嗎?那我們要反問:「請問到底100%的實力是什麼樣貌?」這是最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有的人可以在谷津U4 + HD650得到100%滿足,對他來說,這是他的100%的HD650,有的人可以在WA8或是Hugo 2 + HD800得到他要的感覺,這就是他的100%的HD800,也有的人全套MSB白金 + Woo Audio 234 + Transparent Opus全套線材跟Shuyanta全套電源處理系統還是覺得他的耳機(Abyss AB-1266 Phi、Audeze LCD-4、Focal Utopia、Hifiman Susvara)還有進步空間。
我們也聽過幾個跟我們購買Woo Audio 234、WA33 Elite、WA5、WES的客戶家中的系統,有Esoteric、MBL、dCS全套,線材跟電源處理更不用說,都很講究,接上HD800s、LCD-4、LCD-3、Utopia、AB-1266、SR-009⋯⋯等,我們都聽到起雞皮疙瘩,對我們而言,都是不同的天籟。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這樣的搭配根本是瘋了,但這些客戶他們都是大型的喇叭用家,且預算都寬裕,他們都因為不同的因素,無法隨時放喇叭聽音樂,必須找可以令他們滿足的方案來聽音樂,這是他們的100%。
為什麼要提這麼極端的例子呢?在網路上、雜誌上很多文字是會讓人充滿想像。有的耳機、喇叭產品的不會因為前端用了很高而得到正比的回饋,有的耳機、喇叭產品級數夠,他們需要你花時間搭建系統一起成長。器材只要有更動,就會有改變。器材只要有向上提升,你就能夠得到先前感受不到的感動,只要抱持著滿足的心、腦袋中盡量不要有過度的想像,其實每一個階段都有很好的表現。
所以,有的客人在店內問耳機怎樣才有辦法推得好、推得開,我們真的很難給一個答案,通常的回應幾乎都是:「在預算內取得不錯的搭配,別想太多,在每個階段開心地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