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遇到客人說齒音在音樂中聽起來不舒服。針對齒音,就讓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有的音樂中齒音明顯程度的差異。

當大家在聽流行樂的時候,可能不會特別去想這個問題:「為什麼歐美的男女歌手唱歌時的齒音比亞洲的歌手來得少?」。但是多數的時候我們不會去多想。以至於在挑選耳機或是音響產品的過程中,會想要找能夠齒音較少的產品。找齒音較少的產品這個出發點都是能夠理解的,但是,這類的產品就是有得必有失。當齒音在特定產品中較為緩和或是量少的時候,就也代表該產品在特定的頻率上有了凹陷或是做了處理;當享受到少了齒音的優點時,聽其他音樂,像是純演奏類型的音樂的時候,你也會察覺到好像少了些什麼。

好,那為什麼唱片都後製過了,齒音還是會存在呢?

大家要先知道,無論怎麼處理,齒音就是會存在,是多寡問題,千萬不要有那種「絕對會消失」的想像。

要了解齒音,大致上要了解幾件事情:

  • 語言因素
  • 歌手唱歌習慣
  • 錄音時的硬體配置與後製處理方式

 

第一個語言因素。語言因素其實是最重要的。拿我們最熟悉的語言:英語跟中文,來作比較。與中文的ㄗ ㄘ ㄙ ㄒ 相比,英語中的S相關的發音,英語的齒音是比較微弱的,而中文的ㄗ ㄘ ㄙ 相對地銳利。因為發音的問題,導致聽中文歌的時候,在有ㄗ ㄘ ㄙㄒ的字就是會相對地刺耳。

第二,正因為語言的關係,對於歌手來說,唱歌的習慣就要考量進去。當然,我們聽眾不能去強迫歌手去換方式講話、唱歌。有的歌手唱了好多年還是會有這樣的問題,有的歌手在一些字的發音上會有英文sh開頭的發音,有的歌手會透過歌唱技巧去盡量解決這個問題⋯⋯等。對於「唱歌習慣」不好的歌手,就要讓錄音師跟混音工程師去煩惱怎樣去解決那些齒音的問題。(註:唱歌習慣不好跟唱歌好壞是兩回事)

第三,消除齒音的技巧,在專業領域中叫做「de-essing」,從發音看,就是要消除英文與S發音相似的聲音。處理的方式大致上就是透過動態與EQ處理,最常見且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特定的de-essing處理器來作,複雜點就是透過side chain的方式來處理或是剪輯齒音片段後來針對那些片段處理。手法很多種,就端看工程師的習慣或是當下歌手唱歌的音軌來作決定。或是透過麥可風、線材與麥克風前級的選擇搭配來作源頭的處理,接著再透過專業軟硬體來作混音工程上的處理。

說了這些,希望大家對於齒音有一些概念。

然後再回到一開始說的一件事情,有的時候消費者會期望耳機或是音響產品得到沒有那麼多或是沒有齒音的效果。無論怎麼處理,齒音就是會存在,是多寡問題,千萬不要有那種「絕對會消失」的想像。聲音有得必有失,你今天得到了你認為沒有齒音或是沒什麼齒音的耳機、音響,相對的一定會有什麼會少。所以在挑選的時候,在整體音樂性跟個人的要求的權重上,要稍微做點衡量。尤其是耳機,耳機就單純多了。兩聲道或是多聲道的音響還有其他空間與聲學的處理問題,就變得太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