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喇叭系統要好聽,最重要的就是location:空間、喇叭位置、領聽者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環境因素是兩聲道、5.1環繞、Auro 3D、Atmos環繞音效中重要的環節之一。無論你是選擇哪種,都期望可以有一個很好聽的聲音。
音響廠商的廣告總是說:「我們一定忠實的還原唱片」或是「絕對的原音重現」,這也是每個發燒友想要的目標,所以會讓人有種我買了這對喇叭放在客廳或是視聽室就會立即得到效果。對我們來說音響要能夠盡量貼近錄音室聽到的音響效果,需要做到幾點:音響擺位、空間測量與校正。
(為什麼不說音色,因為tone color會隨器材的不同、線材的不同、甚至的電源處理的不同而且不同的差異。音色的喜好就屬於個人喜好問題。而音色嚴格講起來,還是有個類標準可循的方式。)
回歸唱片製作的源頭:錄音室
為什麼這個很重要?因為你聽的每一張專輯,都是在一個或多個經過設計、控制的環境下所mixing、mastering完成的。每個環節都是經過測量、計算與聲音美學經驗的結合下的產物。所以,家裡的空間環境要怎麼盡量達到類似這樣的環境呢?
那我們就簡略地說一下喇叭與空間吧。
擺位與空間測量
喇叭擺位其實是有一個標準的擺法,如下圖:
這要先講在前面:「喇叭擺位是有標準格式的」。雖然上圖是Auro 9.1的設定,但是還是有跡可循。假設中間的圓心是最佳的聆聽位置,左右聲道的擺放夾角角度盡量各為聆聽者的30度,如果有中置聲道,那當然是正前方啦!人與喇叭的距離避免小於1公尺。延伸到了5.1的時候左後與右後的夾角分別為110度,再來就是進階到Auro 3D的配置。這個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t)組織所制訂出來的(ITU-R BS.775-3)。左右兩支喇叭的距離最好是多少間距比較好呢?理想的狀況是:盡量在2~3m之間,聆聽者的距離可以為「喇叭間距 x 1」、「喇叭間距 x 2」或是「喇叭間距 x 1.7」(ITU-R BS.1116-1)。另外,近場監聽喇叭(Near-Field Monitors)的建議聆聽視喇叭大小,建議距離為0.7 ~ 2.3公尺。了解了喇叭的擺放定義,接下來就是測量了。
空間測量
最棒的狀況就是:如果有新居落成,讓專業的聲學設計工程公司與設計師或裝潢公司合作,直接把客廳設計成一個專門的視聽空間。如果不是的話,那麼測量就很重要,這需要經驗豐富的工程人員或是具備測量技術的音響公司來把關。
儀器與人耳:儀器對於聲音測量,不會偏頗。想要在既有的空間,創造出一個控制聲音的環境,一定要由儀器與人耳配合,缺一不可。測量完後,就可以透過儀器發現你的空間哪些頻率是特別突出或是凹陷。人耳很重要,但是人耳不可信。為什麼?因為人耳對於聲音的辨識會因為身體狀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狀況。譬如說:如果今天你帶病去聽,你的耳朵可能會無法輕易辨識出哪個頻段有問題,或是一起床你的耳朵就時不時會耳鳴……等狀況,這些都會影響;無論是不是金耳朵,身體因素還是會影響判讀。
測量之後,儀器會告訴你這個空間目前的狀況。可能200Hz以後太多,導致房間聽起來轟或是音樂沒有層次或是400Hz ~ 700Hz有多處凹陷導致很多聲音聽起來比較沒有肉,1000Hz、5000Hz附近過於突出導致聲音過亮、銳利、單薄… 等。都有可能,甚至沒有這麼多問題,只需要簡單的處理就可以有個很不錯的聆聽環境。
好了,既然儀器告訴了你這個空間有哪些問題,那就要去解決。解決的方式有很多種。很多人會跟你說在你的既有空間放置會散射的東西,讓空間表面呈現不規則狀,或是放置長毛地毯等來吸音……等方式。這樣的做法有點幫助,但是很有可能對於視覺上的美觀一點幫助也沒有。這時候調音設備就是一個很好用的東西。市面上有些調音設備是兼具美觀與功能性的,雖然說價格不會很漂亮,但是與把空間打掉重練相比,這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另外,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其實聆聽空間的調整,專業喇叭廠其實還是有給一個理想的形狀,如下圖:
我們大部分的人是使用兩聲道來聽音樂、看影片。可以注意到一件事情,喇叭除了角度是先前有提到的左右各30度的夾角之外,喇叭後面其實有玄機。喇叭後面的牆面盡量可以做成一個同樣是30度的密實的厚牆,左右兩側可以使用吸音與擴散的調音片,身後的牆面可以再加上擴散片。擺設的數量必須要一邊放一邊測量,才能知道做到什麼程度可以到能接受的範圍。
另外要提的是,專業監聽的環境真的需要盡量做到漂亮的平的頻率曲線;一般家用Hi-Fi低頻量可以多個3db是不為過的。
要買音響,但是空間真的無法這樣調整呢?
並不是每個人的家都是處在準備好要翻新或是一個空白的空間可以發揮。音響大廠Linn有Space Opitmisation的功能,可以針對空間的參數讓Linn DS Player內的軟體做複雜的計算來算出怎樣的頻率曲線,可以與測量儀器得到的頻率曲線做對比,然後在Linn的軟體內針對空間做細部的調整。法國的Trinnov Audio針對多聲道系統也有這樣的調校系統。專業的監聽喇叭廠牌Genelec的新款SAM系統也有針對空間做測量與校正系統。透過這些專業廠商的專業軟硬體設備就可以為自己的空間做出profile,你就可以正視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如果是使用桌上型的喇叭的話,盡量避面貼牆太近,要大於5公分、小於60公分。喇叭放角度與高度也是儘量有左右各30度的夾角,高音單體盡量與耳朵等高。
希望這些資料對大家有點點幫助。畢竟聽高興跟聽對是兩回事。這麼說好了,有的人對於低頻量需求比較多,縱使他們的空間低頻量多到會轟,他們也覺得好聽,因為那是他要的。同理,可以放在對於中頻與中高頻段喜好者,他們反而會覺得那樣的低頻是很惱人的,低頻喜好者會覺得這樣太亮、太跳。這都是對於聲音的喜好、認知,更是種選擇。對於想要長時間舒服的聆聽的人,那就慢慢調整聆聽空間,或是選擇可以調整並適應環境的音響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