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QA的好壞爭議這件事情,從他們正式發佈到現在,一直都有許多人在爭論。我們這裡簡短講一下我們的看法。

 

MQA的本質

從他們的介紹、以及技術的背景來看,MQA就是一個「有損的高解析壓縮格式」。他是犧牲人聽不到或可能感知不到的超高頻的資訊,透過他們特殊的演算法,將高解析的母帶「折疊」成MQA的模樣。當時主打MQA可以在有限的網路頻寬中,播放高解析的音樂。當然,透過可以軟硬全解MQA的DAC中,可以看到最高可以高達DXD。

 

問題來了,

  • 第一,關於網路速度
    依照台灣的網路速度來說,MQA就沒有意義。因為我們頻寬夠大,要聽CD音質或是96kHz/24bit的FLAC檔案,根本不是問題,那MQA的意義在哪?其實,現在全球的網路速度本來就不慢了,那MQA的意義在哪?對於串流服務平台來說,MQA的檔案大小對於儲存的成本、流量的成本來說,是極具優勢的!
  • 第二,MQA綁軟硬體
    要能夠完全享受MQA,你的軟體跟硬體必須是MQA認證。符合這個條件你才能夠聽到高取樣率的音樂。
  • 第三,保護版權
    對於唱片公司來說,MQA是保護他們資產的方式。就如同SACD那樣。基本上,你在TIDAL上面至少是44.1kHz/16bit,有的MQA檔案最低是48kHz/24bit。假設唱片公司釋放出來的音樂作品最高可以到192,你沒有MQA的軟硬解碼,你最高就是48kHz/24bit,不會是192kHz/24bit。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MQA集散地就是TIDAL了。這樣的商業結盟促使音響廠牌慢慢地將MQA的功能加到產品中。有的是全解,有的是解一半。無論如何,要「合法」聽到MQA格式的音樂,你就是必須付費訂閱TIDAL才有版法聆聽TIDAL Master中的MQA格式音樂。
  • 第四,聲音是否有影響?
    如果有時常聆聽古典樂、高規格製作的新世界音樂、爵士樂,這個對你們來說可能會有影響。我們用HD800s、Abyss AB-1266還有我們現在的音響室比較過的經驗是,在細節呈現、聽感、空間感的詮釋上,是有少一點什麼。不過,其他像是流行樂、搖滾樂、原聲帶⋯⋯等等,真的是要很用龜毛的態度去聽才有可能聽得出差異。

 

你需要MQA嗎?

你縱使不要,TIDAL上面就是會有MQA,你有使用TIDAL你就有可能去尋找支援MQA的音響器材。

 

哪裡才需要MQA?

我們來看,需要MQA的地方是支援MQA的手機、行動播放裝置。手機傳輸的速度要視當時所在的區域的基地台的負載量。譬如說在尖峰時刻的台北車站、忠孝復興站好了,如果你傳輸的檔案是大容量的FLAC,你當然需要大的頻寬來下載。當這幾個站人多的時候,勢必會影響到下載速度。如果是使用MQA的話,檔案大小會小很多,你就可以用有限的頻寬中載入更多的資訊。再來就是剛剛提到的串流服務平台,如果有一個聲稱具備高解析音質且檔案大小又小的數位格式,是可以大大降低儲存的成本與傳輸流量的成本!

 

目前看起來MQA是勢不可擋,夾著TIDAL的使用者數量優勢,未來會看到越來越多MQA的大大小小的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