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時在一些網站上面看到大家在討論聽音響、耳機的時候聽哪些歌有很棒、很大的動態的聽感。當然,看到大家聽到自己喜歡的聲音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不過,我們還是要稍微說一下什麼是「動態」。動態這兩個字看似簡單,但是在一般用家腦海中的印象與實際的定義是有點落差的!

測量動態的方式

我們遇到的狀況是,有的人會把主題明顯的聲響、聲響進行的速度、元素在各方向移動速度…等當作是動態的指標。也有的人是知道動態的定義,但是卻不明白手邊的音樂有大多數動態實際上是小的。那麼要怎麼去判讀「音樂的動態」呢?那就要去測量了。

在討論測量音樂動態的同時,也同時需要提到音量的戰爭(Loudness War)。音量的戰爭其實有很多業界的人士有寫過多篇專文來探討、反省這件事情,有興趣的人可以Google暸解看看。但是為什麼討論動態需要提到音量戰爭呢?這是因為「測量」這件事情。但,我們這次只說動態的部分。

我們先簡單定義「動態」與「動態範圍」:所有聲響的音量範圍,也就是最大音量與最小音量之間的差。但是只有這樣其實是不夠的。音樂播放是持續的,所以只有瞬間最大與最小對於了解整首曲目的動態是幫助不大的。現在音樂、電影、電視,只要是跟聲音有關的廣播音量的規範,大多都會跟著歐盟廣播單位(EBU, European Broadcast Unit)與國際通訊單位(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t)的規範來走。依照這樣的規範,我們會看LRA (Loudness Range)來當作動態範圍的參考依據。

那麼為什麼是LRA。LRA是Loudness Range的縮寫。LRA的演算方式是基於一個曲目中不同時間點的響度變化,然後進行統計計算出來的。用LRA的方式來看,相較之下是比較合理的。

下面有幾張圖可以來比較流行樂、搖滾樂、古典樂在動態範圍表現的比較。

 

從剛剛的圖可以發現到相較於古典樂,流行與搖滾的動態範圍約莫是3到10左右,而古典可以到25(當然還是要視曲目而定)。每種音樂類型的動態差異其實也是唱片在錄製的過程中所造成的。所以上面的流行、搖滾有的動態大的可以到10以上,就流行與搖滾來說,動態範圍能夠到這樣的程度算是大的了!

流行樂、搖滾樂與古典樂的製作方向是不同的。流行、搖滾通常都是punch明確、主題明顯,為了要凸顯曲目的特色,就會在人聲、樂器、電子合成器…等元素下程度不等的compressor與EQ,整個堆疊的結果送至mastering的時候,會再次加強過。近代的音樂的訊號會越來越大(或說是越來越滿)都是商業操作與市場需求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導致很多人聽部分音樂會錯把相對刺激的聲音當作是動態大。面對古典樂或是acoutics演奏的唱片時,後製的過程必須保留空間給樂器呼吸,通常會在不得已的狀況下才去稍作點點compressing。

這也是為甚麼同一個播放清單中同時有搖滾、流行、古典樂的時候,除非你的播放器會自動normalize整體播放的輸出大小,不然你必須時不時去調整音量。

一般而言,不同類型的聲音產品通常都有不同範圍的LRA。例如說:電影、大編制交響樂可能會有25左右,電視頻道大約落在10,流行樂可能落在5左右甚至還有更低的。

音樂的動態與領聽者的關係

旋律當然是影響每個聽者心情的主要因素。在音樂重播的過程中,動態範圍大的音樂配合可以穩當表現大動態音樂的音響系統,其實是會讓聆聽者感受到音樂的呼吸與脈動。當聆聽者在旋律中感受到樂器自然的呼吸與脈動,那份心情的感受會更為強烈!更明顯的例子是,看電影的時候,雖然劇情與演員會影響你觀看的情緒,真正讓你情緒起伏波動的是後面的背景音樂與音效。動態大的音樂與音效更能夠給觀賞的人更棒的體驗!聽什麼音樂都好,只要讓自己開心都是好音樂;動態佳的音樂更是好的臨門一腳。如果唱片公司發片時可以終止loudness war,對於廣大的音樂消費者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