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持續閱讀我們寫過的文章,你們應該會記得我們曾經提過「音樂的動態」這篇文章。上一篇主要是在簡單說明動態的定義與音樂動態跟聽眾之間的情感的事情。

如果要再深入一點去看音樂的動態,那也不得不把響度也帶進來談。畢盡這兩件事情都是有關聯性的。

 

我們聽的音樂怎麼來的?

在談之前,還是必須先快速說一下唱片製作的過程。原則上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前期,中期,後期。

  • 前期:作曲、編曲
  • 中期:錄音、混音
  • 後期:母帶後期、發行、行銷

一首曲子的好聽與否,就是在前期的編曲就大概定調了。再來就是進入錄音。錄音的過程,可以是找真的樂手錄製真實的樂器的聲響,或是透過軟體樂器來完成編曲要求的旋律。然後找歌手或歌手們來唱⋯⋯ 等等的。這個過程就是錄音。

一首曲子的「平衡」除了在編曲上面要達到旋律上的平衡,另一方面,就是要靠混音來把錄好的元素做成一個在聆聽上與頻率上的協調;通常也是要配合曲目的走向、或是製作人想要什麼而定。畢竟一個曲子、專輯他的目的是要成為一個商業的出版品,該做的後製、美化過程都是必經的。

通常最後還是會做母帶後期,把整張專輯的音色走向、音量調整、修飾小缺點⋯⋯等等的事情處理好之後,再依照各個串流平台所要求的響度規範來上傳最後的母帶。

 

量化我們聽到的音量與響度

有的時候,大家會把音量與響度劃上等號。其實兩者是有差異的。他們有差異,同時又互相影響

音量是可以量化的,間單來說,就是我們最常用的「分貝 dB」。而響度,傾向於人的主觀感知。怎麼說呢?不同的75分貝的音樂訊號在一個時間內放送出來,每個人對於他的大小聲的感受是不同的。

因為響度的與這三個事情有關:頻率內容、時間長度、音壓

  • 我們以一個1000Hz的測試訊號,以80分貝的音壓持續播放三分鐘,你對於這個訊號的響度的感覺會跟只有播放10秒鐘或是30秒鐘會有很大的差異。
  • 我們再以兩個歌手舉例,其中一人的音色在中高頻段比較明顯、另一個人中低頻段比較明顯;他們唱一樣的歌,並且以一樣的key與相近的音壓唱歌,通常中高頻段的人聽起來的聲音會感覺比較大。

以上兩個簡短的例子就是要告訴大家,聲音的頻率內容、音壓與時間長度會影響人對於聲音大小的感知。這也是為什麼要說「響度傾向於人的主觀感知」。

既然響度是人的主觀感知,那麼要怎麼去量化呢?

要量化「響度」,首先要看的就是人耳的對於頻率與音量的關係,下面有兩張圖,可以仔細閱讀參考:

 

 

看以上兩張圖,你會清楚地看見,人耳與人腦不是一個平整接收頻率的器官。這裡就不加以闡述了。關於響度量化的基礎,要看第二張圖,有個單位叫做「phon」。phon這個單位是試圖量化響度的單位。我們以1kHz的訊號來說,在1kHz在40dB的音量下可以感知,那麼就是40phon。以這個為基礎,另一個單位叫做sone,1 sone = 40phon。這兩個都是試圖來量化響度的單位。

國際組織將是ITU與EBU⋯⋯等單位,把人耳的特性、人腦的心理聲學⋯⋯等,會影響響度感知的因素都放在一起做考量,把這些因素透過繁雜的數學計算,做出了有統計意義的結果後,才來定義並規範「聲音重播」的合理響度範圍。有興趣的人可以Google搜尋:「ITU-R 1770與ITU-R 1771」。

規範要遵守嗎?

當然要遵守!其實在台灣就有這樣的困擾。先不說音樂,光是第四台與MOD,每個頻道的聲音大小都不一樣!最可怕的是從電影台轉到購物頻道,常常還是會被購物頻道突然變大的聲音嚇到。連廣播節目也都會有這類的狀況出現。

這裏,可以另外再去Google:「音量戰爭 Loudness War」。這都是老生常談了。我們這個文章主要是要介紹響度的定義與規範。

以台灣目前的狀況來說,NCC尚未將響度與音量的規範定義出來給各大電視台、廣播電台與其他媒體放送平台,所以,大家還是在各唱各的調。

響度規範帶來的影響

雖然有ITU、EBU、ISO、ANSI等組織有推出響度的規範,但,各大音樂、影音串流平台還是有自己的標準在,不過,各大平台的標準還是會在規範左右,不會有太大的出入。就影音產業來說,大致上會影響這些事情:

  • 音樂串流平台:唱片發行時必須符合響度規範
  • 影視串流平台:影片發行時必須符合響度規範
  • 電影戲院:響度與音量校正盡可能符合響度規範
  • 空間聲學:響度與音量校正盡可能符合響度規範
  • 電視台:聲音訊號必須符合響度規範

下圖是目前一些媒體平台的聲音響度的規範:

以上這些地方、平台要是可以遵守規範,在一個合理且對人耳友善的範圍,對我們這些聽眾、觀眾來說,可以得到:

  • 舒服的音量
  • 享受到音樂中該有的動態所帶來的情感
  • 享受到電影、電視劇中聲音所帶來的情感起伏

對創作者來說,也要改變音量與響度的看法。有了規範,不會因為過度的壓縮、放大處理把作品的生命力給扼殺掉了。從創作去吸引閱聽大眾的耳目,而不是從音量去取得注目。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你對響度、跟響度規範有點觀念。

 

最後,以下幾張圖是針對幾個音樂做響度測量,只是要說明有的音樂會保留適當的空間,有的還是會盡可能在規範內做到滿。當然,有的時候跟曲目有關,這個不在討論範疇中。

鬼滅之刃主題曲:LiSA, 紅蓮華

 

Sam Smith, Too Good at Goodbyes

 

影集 Mandalorian原聲帶: A Friend – TI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