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音響、耳機發燒友聽音樂、器材的最終目標就是想要有「還原現場」、「原音重現」的樣子,可是這做得到嗎?
老經驗的發燒友會跟你說做得到;不過,嚴格說起來,永遠做不到。與其說能夠還原現場、原音重現,其實可以換個思維,那就是「還原藝術家們、工程師們想要傳達的訊息」。這句話說起來一點都不punchy,但,我們認為這是比較實在的講法了。
以我們目前接收到的資訊、知識來分享還原現場的想法。
先認知一件事情:錄音到發行的過程中,本來就不會有100%跟現場一模一樣。
希望接下來分享的事情,可以讓對於聲音龜毛的你有點新的想法。
一張唱片的出生,簡單來說是經過幾個步驟,依序是這樣:前置製作、錄音、混音、母帶後期、發行。
而在錄音過程中,很多事情都已經決定了這張唱片到最後的品質好壞了。錄音過程通常會牽涉到的問題如下:
場地的選擇就會關係到所謂的「現場感」。人類判斷距離、空間大小的方式,原則就是透過音量大小與殘響,透過音量大小與殘響來識別你的目標物的距離以及你與目標物所在的環境大小。對於錄製acoustic表演、古典樂來說,場地的選擇真的非常地重要。有的地方可以有教堂可以錄、有很好的表演聽可以錄甚至是有很好的大型錄音室可以錄 (比方說:Abbey Road、Spitifire⋯⋯等),這些地方就會有比較自然的殘響、可以控制的殘響來錄製樂器與歌唱。
麥克風的選擇就跟耳機、喇叭的選擇一樣,不同的麥克風有自己的音色在,有的錄音師喜歡全部使用DPA、有人喜歡全部Sennheiser、有人會混搭Neumann、AKG、Sennheiser,也有人會使用Audio-Technica或是Sony。針對今天樂器與曲目還有錄音師或是音樂家、作曲家的喜好,就可以使用不同的麥克風來做收音上的風格調整。
麥克風的架設方式就很多種了,有的人喜歡AB、ORTF或是XY錄完,像是M.A. Recordings;有的會用很基本的Decca Tree;依照編制或是想要的目標,以古典樂來說,除了Decca Tree,甚至在各個樂器分部會架設至少一組spot microphone。有的錄音師在錄製古典樂的時候,甚至會在樂團周圍再另外架設PZM麥克風來達到他想要的目的 (比如說:Spirit of Turtle);到了360度環繞音樂的製程,還有2L提出的2L Cube的麥克風架設方式。
接著是錄音器材的選擇;跟音響器材一樣,錄音器材也有台幣3000元上下的,也有十幾二十萬的;甚至最高檔的時鐘都會到百萬。類比轉數位的聲音好壞也取決於電路設計、FPGA軟體設計。多數的時候,大家用的ADC產品都不會太差,高階的到Merging Technologies可以做DXD/32bit或是DSD256的錄音。線材選擇,有的人會只用小黑線跟業界標準的mogami、canare,有的會自己找好的電源線與麥克風線來使用。
電源的話,有的錄音師會攜帶好的電源穩壓器有的就直接使用現場的電源來使用。
混音與母帶後期
混音跟母帶後期的場地通常都是在符合ITU國際廣播建議標準的錄音室去做的。如果有看過一些錄音室的照片的人,你會注意到除了喇叭、混音台之外,旁邊還有各式各樣的硬體設備。而那些硬體設備就包含了各種品牌的EQ、Compressor、Limiter⋯⋯等。
在純類比或是Hybrid (數位 + 類比)的混音工作程序中,任何來自原始錄音的軌道訊號,經過了我們上述的硬體之後聲音就會有所改變。
同樣的,在純數位「In-The-Box」的混音過程中,任何軟體EQ、Compressor、limiter⋯⋯等DSP工具,也會有不同的音色改變。
看到這裡,對於「原音重現」、「還原現場」的想法有沒有點動搖了呢?
混音工程師,兩種講法:「Mixing Engineer」跟「Balance Engineer」。第二種說法是我們這幾年陸續看到的。無論哪種說法,基本上工作就是要把收錄到的各個錄音音軌放在一起,根據製作人、音樂家以及工程師本人的想法之間,取得聲響上的平衡與音樂性。他們也是「盡可能」地去還原出現場演奏的整體氛圍、空間感受,然後再加上聲音的處理,讓整個作品可以更無暇、有點特色地發行。
到了Mastering母帶後期,原則上就是要把混音完的作品,做響度一致化、針對一點小缺點做調整、幫專輯再增添點色彩⋯⋯等工作。
所以,原音重現?還原現場?是不是應該改說成「還原藝術家們、工程師們想要傳達的訊息」比較符合現況呢?
關於科技演進
我們曾經有說過,1950前後的專輯與2000年前後的專輯,乃至於2020前後的專輯,聽起來都會有不同。除了市場的喜好會影響專輯製作的風格、音色外,另外就是科技了。拿早期的錄音混音設備與現在的做比較,現在的失真率、訊噪比⋯⋯等規格,都好上很多,原則上是更能夠取得更乾淨、更接近樂器、人聲的聲音,然後用這些聲音來完成一個專輯作品。
現在的錄音設備已經可以以DXD/32bit做ADC轉換、可以用DSD256做ADC轉換;再加上優異的DSP運算、高效能的晶片,已經很能夠老老實實地紀錄聲音的樣貌。再加上32bit的動態範圍,無論是錄音要錄下多大聲都沒問題,無論是後製過程中要做什麼樣的創意,都可以做更多事情。
發燒友
我們最後回到我們自己,發燒友,要如何盡可能地重現專輯創作者想要從作品傳達的訊息呢?
再回來主題,「還原現場」、「原音重現」的樣子,這做得到嗎?
當然,有人會argue說,有黑膠直刻錄音,當然,我們也知道有,而且也知道有DSD256直接錄音發行。不過,還是回到前面說的錄音過程。做專輯的人也是盡可能地想要還原當時的氛圍。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調整自己的系統、自己的空間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狀態或是空間想要調整到廣播標準狀態,然後好好享受每個作品帶來的旋律的感動。
延伸閱讀: